“医学教育要“以健康为中心”代替“以治疗为中心”,这一条在任何地方都要贯彻……重症病人的抢救、复杂手术怎么做、病怎么治,当然非常需要,应该有救治,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多学习怎么样对很多慢性病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”

图源:见水印
这是钟南山院士在10月30日举行的“南方医科大学建校70周年暨附属南方医院建院80周年大会”上对医学院校和青年医学人才的发展提出的两个愿望之一,希望贯彻“以治疗为中心”向“以健康为中心”转变,强调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,践行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的理念。
大力推进从“以治病为中心”向“以人民健康为中心”转变,是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的中心。2015年10月,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,把“健康中国”上升为国家战略,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,实施健康中国行动。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言,关注健康,疾病预防,无论什么时候、在什么地方都要贯彻起来。“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小康”如今已成为一句流行语,牢牢印在我们的脑海里。•为什么人民健康这么重要?
因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。
•为什么疾病预防这么重?
因为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。
这是我国实施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的行动背景之一。
从预防医学的角度来看,预防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或消除疾病(或伤害),或将疾病(或伤害)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。而疾病自然史大致可以分为易感期、亚临床、临床疾病期和康复期。根据疾病自然史,可将预防分为三级:
第一级预防(对应易感期):又称病因预防。是消灭或消除疾病(或伤害)的根本措施,即在疾病(或伤害)尚未发生时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或消除危险因素;并对人群进行健康宣传教育,采取各种增进健康的措施,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,预防疾病(或伤害)的发生,或至少推迟疾病的发生。第二级预防(对应亚临床疾病期):又称“三早”预防或临床前预防。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在疾病症状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觉察的早期阶段,通过及早发现并诊断疾病,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,以增加实现治愈的机会。第三级预防(对应临床疾病期和康复期):又称临床预防或疾病管理。发生在疾病的症状体征明显表现出来之后,对病人采取积极的治疗,以防止病情的恶化,预防并发症,促进康复,延长寿命。钟南山院士提到的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”就是三级预防措施中的临床前预防,尤其适合慢性病。因为慢性病的发生发展经过很长一段病变期,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通过筛查、体检、检测的手段发现病变的可能。如癌症这样的慢性病,及早发现,具有很大的卫生经济意义和效益。不但可以减轻国家经济负担和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,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疾病痛苦,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,最终让患者受益。
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钟南山院士也曾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疾病预防该怎么做。2020年,钟南山院士接受广东卫视专访时,提到:“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。也就是说医生从预防的观点进行治疗。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这个任务非常重要。”近期,钟南山院士接受《南方人物周刊》专访时,针对新冠疫情防控,也明确指出,“对付疾病的最好方法就是健康,就是以预防为主。”并强调了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。这一次,钟南山院士在“南方医科大学建校70周年暨附属南方医院建院80周年大会”上也谈到,我国的新冠疫情控制得这么好,关键在于抓住了“早预防、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隔离”,尤其是广州“5·21”疫情,该轮疫情开始传播的第一个星期,我们尚有些被动,但很快就有序应对,并总结防疫经验向全国推广。关于疫情防控“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隔离”这理念,在2003年抗击“非典”的时候,钟南山院士及其带领的团队当时就提出了“三早”理念(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隔离)。而当年抗击“非典”的结果和如今新冠疫情防控的良好效果都说明了“三早”的可行性和实质作用。疾病防治在于“早”,未雨绸缪,防患于未然,这与我们中医学传承了两千多年的“治未病”理念一致。治未病可以挽救民众避免陷入“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”的困境之中。共建健康中国,才能共享健康。这需要国家在重大疾病以及百姓健康需求的重大领域作重点布局,也需要全社会所有人都行动起来,共建共享。健康是对付疾病的“良药”。